用心成就梦想

文章
  • 文章
  • 产品
  • 视频
搜索
报考



  • 微博
  • 微信
  • QQ好友
  • QQ空间
  • 百度

重庆市医药学校"师型教师”招投标中标单

重庆英豪教育培训学校教师培训协议单位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培训协议单位

详细内容

【学前教育学】6.幼儿游戏

一、幼儿游戏的内涵

(一)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即便是生活、劳动、学习等活动,幼儿也常常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或是将生活、学习、劳动的过程变成游戏活动。可见幼儿喜欢游戏,还喜欢把他们的一切活动游戏化。

(二)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为解决身心发展及其需要在现实中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幼儿创造并参与游戏,到游 戏中去满足需要,适应生长。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幼儿游戏的水平,幼儿所玩的游戏内容、形式等与其实际身 心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因此,也可以说游戏是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主要活动。

(三)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 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这种学习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却没有明显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对幼儿来说,他并没有明确意识到在某个游戏之后,自己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会做什么。但并不是说这种学习没有目 标,而是说这种目标是隐含于游戏过程之中的。

2.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 由于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伴随看愉悦的情绪体验,加上积极性、主动性高,因而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幼儿自己也不知道是在进行学习。

3.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动、好奇、操作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等需要,而不是成人要求他这样做,强迫他学习规定的东西,所以,游戏中的学习完全是由幼儿的兴趣、喜好、探索等内部动机推动的。

二、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一)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非强制性的,被迫的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了。儿童之所以游戏,是出于自发、自愿的需要,因为游戏带给他们欢乐,他们在游戏中可

以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玩法、材料及同伴等,自主性是游戏的最本质属性的表现。

(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游戏具有社会性,受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的影响,儿童游戏是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 映。但是,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加入了想象,创造性地整合和表现周围生活。例如,儿童可以把地板当做草原,把椅子当做大马。

(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不直接创造财富,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

游戏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外部的控制。游戏的目的不在于外部而在于本身的过程,它更多是一种获得愉快体验的手段,从功利角度讲是非生产性的。

(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游戏适应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因此使儿童感到满足和愉快。在游戏中,儿童能控 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而且由于没 有强制的目标,也减轻了紧张感,使儿童感到轻松愉快。


三、有关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 

1.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

主要观点: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即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2.松弛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拉察鲁斯。

主要观点:对于幼儿来说,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对复杂的外部 世界难以适应,很易疲劳,需要游戏来轻松一下,以便恢复精力。

3.预演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格罗斯。

主要观点: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4.生长说 代表人物:美国阿普利登。

主要观点:阿普利登认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 种手段,成长的结果就是游戏,游戏是练习成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可以成长。

5.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霍尔。

主要观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进程,重现祖 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6.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主要观点: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 是单纯的一种机能。

(二)当前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论与新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这一理论已被应 用于投射技术和心理治疗。

据此发展起来的游戏疗法是一种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正儿童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方法。游 戏疗法针对儿童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设计出不同的游戏方案,通过比喻、象征、玩具和游 戏等方式,使儿童自然地进行心理投射或升华,释放紧张情绪,并最终从伤痛及焦虑中解脱 出来。

2.认知结构论 代表人物:瑞士的皮亚杰

主要观点: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 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他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 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

3.学习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桑代克

主要观点: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也受学习的效 果律和练习律的影响。

另外还有激励调节论、活动论等理论。


四、幼儿游戏的分类

(一)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分类 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并将游戏划分为以下几种:

1.练习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是游戏发展的最初形式,也称为机能游戏或感觉运动游戏,对应于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并与人交往,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游戏只是儿童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 动或动作,它既可以是徒手游戏,也可以是操作物体的游戏。主要表现形式为重复的操作物 体的游戏或徒手游戏。

2.象征性游戏 该阶段是儿童游戏的高峰,对应于前运算阶段。在游戏中,儿童表现为通过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方式,游戏中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和想象,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这时儿 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感知,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想的支柱进行想象,并学会用语言符号 进行思维,体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3.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对应于具体运算阶段,说明儿童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象征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

4.智力游戏 该阶段儿童思维的抽象程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能够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根据各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对应于形式运算阶段,代表性游戏有推理、计 算等游戏。

(二)根据儿童社会行为发展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帕顿(Parten)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角度将游戏分为以下六种:

1.偶然行为

儿童往往为他感兴趣的事情吸引,新异刺激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如玩弄身体,在椅子 上爬上爬下等。主要出现在婴儿期,也称之为无所事事。

2.旁观游戏

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注意同伴的游戏,听他们谈话,向他们提问题,观察某些儿童的游戏,但自己不加入到游戏中去。主要出现于儿童的学步早期。

3.单独游戏

儿童独自一个人在玩,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管别人在做什么,也没有接近其他儿童的尝试。一般出现在儿童学步中期。

4.平行游戏

儿童各玩各的,所用的玩具和游戏方式相近,各自的游戏内容没有联系,不与同伴一起玩。有时儿童会相互模仿,但无意支配别人的活动。出现在儿童学步后期和 3 岁左右。

5.联合游戏

儿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时常发生许多如借还玩具、短暂交谈的行为,但还没有建立共同目标与分工,仍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主要出现于 3~4 岁儿童中。

6.合作游戏

游戏中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及规则意识,有一到两个游戏的领导者,为了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主要出现在 4 岁或更大一些的儿童中。


(三)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情绪体验分类 

比勒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不同情绪体验把游戏分为四类:

1.机能性游戏

主要表现为以身体运动本身来产生快感的游戏。如动手脚、伸舌头、上下楼梯、捉迷藏 等。婴儿期以机能性游戏为主,三四岁以后消失。

2.想象性游戏

主要表现为运用玩具来模仿各种人和事物的游戏,也称模拟游戏,一般从 2 岁左右开始, 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多。

3.接受性游戏

主要表现为听童话故事、看画册、听音乐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儿童被动接受自己喜欢的游戏。

4.制作性游戏

主要表现为儿童运用积木、卡片等主动地进行操作,并欣赏结果的游戏。如搭积木、折纸、玩沙、绘画、泥工等,从 2 岁开始,5 岁左右较多。


(四)根据游戏的特征分类 萨拉·斯米兰斯基(Sara·Smilansky)根据游戏的特征把游戏分为四个阶段。

1.功能游戏

主要表现为一些简单的肌肉活动,包括行动的和言语的。儿童尝试新动作、模仿他人。通过游戏了解自己身体的能力,体验周围环境。

2.建构游戏

儿童通过学习使用材料把自己看成是事物的创造者,儿童从形式创造中获得乐趣。

 3.扮演游戏

扮演游戏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 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类似于象征性游戏,儿童用扮演角色展示身体技能、创造能力以及社 会性技能。扮演游戏在儿童 2 岁左右开始,到了 3 岁左右时,产生了扮演游戏的最高形式—

—社会角色游戏,儿童通过模仿别人的言行伪装成其他人。

4.规则游戏

儿童能根据规则控制行为、活动和反应以有效地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去。开始于学龄期,延续到成年期的主要活动。斯米兰斯基将游戏发展的四阶段模型与帕顿的社会参与分类相结合,形成了游戏等级。


(五)根据游戏的内容分类

布瑞恩·萨顿·史密斯在广泛吸收别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跨文化研究形成了其独特的 游戏分类法,认为游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模仿游戏

儿童从出生就开始模仿,1 岁半时儿童会延迟模仿几小时甚至几天,2 岁时儿童能模仿他 人,3 岁时儿童可以在角色中装扮他人,4 岁时可以进行想象性的社会角色游戏。

2.探索游戏

在婴儿 6 个月时就出现探索游戏,主要以舌和手作为探索工具,而且言语探索以笑话、 谜语以及同音词的方式一直延续到学龄期。

3.尝试游戏 通过此类游戏,儿童不仅学习并加强了身体和社会技能,而且提高了自我意识并学会了控制记忆的冲动,自我评价得到发展。

4.造型游戏

开始于 4 岁,儿童以富于想象的建造房子等活动为游戏的目的,并常常伴随着扮演角色 或社会角色游戏活动。


(六)跟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苏联学者根据游戏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将游戏分为两大类:

1.创造性游戏 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此类游戏由儿童自由玩。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 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 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共同特点是:创作性、过程性和变化性。

(2)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指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进行建构活动的游戏。这种游戏对幼儿手的技能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有十 分积极的作用,被称为是“塑造工程师的游戏”。

(3)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化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

表演游戏主要分为:桌面表演、木偶表演、影子戏表演、戏剧表演。

2.有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的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 乐游戏、智力游戏等,主要的特点是竞争性和文化传承性。此类游戏由教师组织儿童进行。我国幼儿园中多采用将游戏划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教学性游戏两大类。创造性游戏是幼儿 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龄前儿童典型的、特有的游戏。教学性游戏是成 人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它有明确的规则,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结果,又被称为有规则游戏。


五、幼儿游戏的作用

(一)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游戏既有全身的也有局部的运动,使儿童的各种生理器官和系统得到活动,促进骨骼肌 肉的成熟,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技能

游戏锻炼了儿童大、小肌肉的活动能力,能够促进对于肌肉运动的控制和协调。

3.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在户外进行的游戏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等自然因素,促进了儿童的 身体健康。

4.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能够带给儿童愉快和满足,有利于 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游戏使儿童接触周围的各种事物,获取物理知识、数理逻辑知识、社会性知识,并在外 部动作操作和内部理解、巩固的心理活动中发展感知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

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在游戏中发展了口头语言,在与同伴的交流中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此外,拼 音游戏、数数游戏等则直接锻炼儿童对书面文字的理解力。在游戏中儿童发展了语言,并以 语言为中介建构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发展了智力。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虚拟性或象征性是游戏的普遍特征,并以“假装”或“好像”为标志或条件给儿童提供 了想象的充分自由与空间,也为儿童思维的创造性、流畅性、灵活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积极参与游戏的儿童需要不断思考,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任何一种游戏活动的进行都 蕴涵着锻炼和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条件。

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在游戏轻松愉悦的心理背景下,儿童的觉醒水平适当或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可以最大 限度地发挥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及玩具是学前儿童交往的媒介。通过游戏,儿童实现与同伴的交往,并形成社会性 活动。

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在游戏中儿童出于扮演角色的需要,学会发展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区别,由自我为 本位的社会认知向以他人为本位的社会认知过渡。

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能力

游戏中,儿童通过对角色多样化与稳定性的理解和体验,有助于现实生活的角色扮演和 转换,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儿童在游戏中模仿学习的社会行为规范会迁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去,有助于他们对现 实生活中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和遵守。

5.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游戏中儿童乐于抑制自己其他的愿望,使自身行为服从游戏要求,这个过程就是锻炼意 志的过程。

(四)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1.(一)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了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游戏时儿童体验各种情绪情感,学习表达和控制情感的不同方式,发展友好、同情、责 任心等积极情感。

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发展了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可以享受成功的快乐,产生自豪感, 增强自信心。

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发展了儿童的美感

游戏就是儿童感受美、创造美的一种特殊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 艺术的审美能力,发展美感。

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机会,不愉快情绪可以在游 戏中得到发泄和缓和,因此具有心理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价值。

一、游戏的时间

(一)充足的时间是儿童游戏的前提

游戏时间指儿童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所占的时间,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儿童开展游戏活动 的首要前提。游戏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游戏的数量和质量。

《规程》规定,在幼儿园,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2 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 3 小时,高寒地区在冬季可以酌情减少。

(二)减少过渡环节,提高单位时间内儿童游戏的有效时间

有些幼儿园虽然能够严格执行作息制度,不挤占儿童的游戏时间,但活动室布置不够合 理,不创设游戏角,没有专门的游戏空间。根据此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打破桌椅板凳排排 坐的“上课”模式,同时要在活动室的布置上动脑筋想办法,创设相对固定的游戏场地,以 提高单位时间内儿童游戏的有效时间。

 

二、游戏的环境与材料

(一)游戏的环境 游戏环境是指为儿童游戏提供的条件,包括游戏的空间环境和心理环境。

1.游戏的空间环境

游戏的空间环境包括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游戏环境。

(1)户外游戏场地

《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托儿所、幼儿园室外游戏场地应满足下列规定: 一是必须设置各班专门的室外游戏场地。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60 平方米。二是应 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活动场地。室外共用场地应考虑设置游戏器具、30 米跑道、沙坑、洗手池 和注水深度不超过 0.3 米的戏水池等。

①游戏场地中要放置数量适宜的大型设备和用具,设备、器械的数量与场地面积要保持 合理的比例,以不妨碍儿童奔跑、活动为原则。

②好的游戏场地不仅要有设备,更要有“结构”。游戏场地的结构是指游戏场地中的各 个部分、各种材料与器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③户外游戏场地在设计时要注意安全卫生。

(2)室内游戏场地 室内游戏场地主要指活动室,足够的空间是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研究发现,游戏环境的空间密度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所谓空间密度指每个儿童在游戏环境中所占的空间大小, 亦即室内拥挤程度的指标,数值愈低显示室内愈拥挤。

据有关研究显示,儿童处于人均 2.32~7.0 平方米之间为较适合游戏的空间密度。 游戏活动空间的安排通常分为中心式和区隔式。这两种空间的安排对儿童的游戏有着不

同的影响。中心式,便于儿童开展集体性规则游戏、平行游戏和大动作游戏;区隔式,根据 游戏活动的不同类别,将游戏区分隔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这样的空间便于儿童开展合作性 游戏和探索性游戏。

2.游戏的心理环境

(1)教师应建立与儿童民主、亲切、平等、和谐的关系

(2)建立互助、友爱的伙伴关系

(3)教师之间的真诚相待、友好合作,是儿童最好的榜样


在线表单提交
更多
您的姓名 *
电话 *
咨询科目 *
备注内容
按钮

在线留言

281 人已预约

关注微信公众号

在线刷题


培训课程

常见问题

售后服务

周一到周日9:00-18:00

技术支持: 风科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