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成就梦想

文章
  • 文章
  • 产品
  • 视频
搜索
报考



  • 微博
  • 微信
  • QQ好友
  • QQ空间
  • 百度

重庆市医药学校"师型教师”招投标中标单

重庆英豪教育培训学校教师培训协议单位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培训协议单位

详细内容

2019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题目:赫耳莫斯和雕像者

答辩题目:

1.你是如何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的?

2.你认为应该如何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的文学宝库中,有一种幽默诙谐的文题——寓言。对于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字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揠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学习寓言的相关知识。

明确: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其他事物。

伊索及《伊索寓言》: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他与克雷洛夫(俄国)、拉•封丹(法国)和莱辛(德国)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最终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集。

2.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字词读音、朗读节奏、语气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复述寓言故事内容,并总结寓意。

(明确: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三)深入研读

1.找出课文中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语句。

明确: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2.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圈点勾画出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板书:一“笑”、二“想”、三“问”】

(2)组织讨论: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明确:“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这段着意刻画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3)默读课文,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_____的形象。

明确: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板书: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3.多角度提炼寓言寓意。

先总结“《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寓言的最后往往用一句精练的话点名寓意。”再引出白山先生的话,“但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启发学生要多角度从故事中总结道理。如:

(1)人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认识自己;

(2)在一个岗位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3)人的价值不是通过地位的高低决定的,而是看一个人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

(4)不被人重视的人不等于没有价值。

(四)拓展延伸

寓意来源于故事,那如果故事的结尾不一样,那寓言的寓意会不会改变呢?思考: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只能算“添头”,白送后,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为这则寓言续写一个结尾,并思考寓意是否发生变化?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1.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则寓言故事,并尝试续写故事。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如何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的?

2.你认为应该如何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二、考题回顾

题目:看云识天气

答辩题目:

1.你认为语文的综合活动和其他科目的综合活动有什么不同?

2.说明文有哪些特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吧!孔明究竟是靠什么借得十万支箭的呢?孔明是怎样知道会有大雾天气的呢?

小说里孔明当然是故弄玄虚了一番,其实他是通过观察天象才知道有大雾天气的。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看云识天气》吧。【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顺课文解决字词,二是弄清“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漫谈式谈话,师生共融,民主和谐。

(三)深入研读

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1)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2)合作探究

a.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板书 光彩:晕、华、虹、霞——作比较;姿态:卷云、积云——打比方;】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四)拓展延伸

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气象变化是我们可以预见的?

(五)小结作业(A、B任选一个完成)

A:仿写句子,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B:以介绍一种自然现象为内容写一则观察日记。

【答辩题目解】

1.你认为语文的综合活动和其他科目的综合活动有什么不同。

2.说明文有哪些特点?

——————————————————

三、考题回顾

题目:语言要连贯

答辩题目

1.做到语言连贯有哪些技巧?

2.你的三维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视频内容涉及两个人对话,一个人说话结结巴巴,句意不完整,而另一个人就听不懂他的话),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由此得出结论:语言连贯才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人才会理解自己的想法。由此导入课题《语言要连贯》。【板书标题】

(二)写作指导

1.多媒体对比出示《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以及文字:“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请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部分文字是否足够连贯?

明确:


2.多媒体出示以下文字:“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不用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似做主的应该是我,不是他。”请学生独立思考,这段文字是否连贯?

教师总结:除了围绕一个主题,还应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提示语,提示着内容不断向下进行。如本段文字中的“可是”“比如”“就”“好似”等等,这类提示语包括关联词、代词等等。【板书:提示词】

3.请学生小组讨论,想想还有哪些方法能够使语言比较连贯,并举例。

明确:教师总结——段落清晰,一个段落写一个主题;段首由话题展开,段尾回扣话题(首尾呼应)等。【板书:段落清晰、首尾呼应】

(三)自主写作

以《节日》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意识地使用能使语言连贯的方法。

教师给出写作要点:1.语言要连贯。2.抓住节日的特点,文章详略得当。3.注意文章结构清晰。

(四)写作评价

1.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作文,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评价要求:错别字;标点;病句;划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小组推荐最好的作文。

2.教师将小组推荐的作文放在多媒体上分享并点评,侧重:描写是否围绕一个主题;是否使用提示词;是否使用其它比较好的方法。对于有优点的作文,教师应特殊表扬,以增强学生对语言使用的自信以及对写作的兴趣。

(五)小结作业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搜集以“节日”为话题的名家名篇,读一读,并将课上未完成以及未完善的文章进行修改。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我们之前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游览一番。现在,请一位学生带领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词汇,分享你学习实词、虚词词汇的方法。【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配乐),巩固文言字词的掌握程度。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游览路线?”

明确: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板书: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三)深入研读

1.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提问: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明确: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板书: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2.小组讨论,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展现了如此美好的风光,作者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呢?结合《岳阳楼记》学习的骈文特点。

明确: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控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与《岳阳楼记》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3.学生自由读,提问:如果用两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

明确: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明确: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板书:与民同乐、积极乐观】

(四)拓展延伸

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你从中有何感悟?

明确: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五)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作业: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看来同学们的积累可真不少,刚刚同学们分享的诗句有描写西湖晴天的景色、雨后的景色、春天的景色等等,今天呢,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雪后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读音。

明确:毳(cuì)沆(hàng)打更(gēng)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划分朗读节奏。

3.指名读,读准字音,并划分朗读节奏进行朗读。

4.齐读文章。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写了作者在西湖看雪景的经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

(三)深入研读

1.自读诗歌,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合作讨论:作者在西湖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呢?

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雪后的西湖一片寂静。【板书:寂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雪后的西湖(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板书:白雪皑皑】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显出一派冷清的景象。【板书:冷清】

2.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板书:白描】

3.作者前往湖心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明确:当作者前往湖心亭时,湖心亭已经有两个人在了,这两个人已经铺好毡子,温好酒。他们相见聊了天,并一同尽情饮酒。

4.怎样理解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思考: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作者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在白雪皑皑、空寂的西湖前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知道作者的孤傲,也体现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拓展延伸

背诵柳宗元《江雪》,思考:它与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写手法上,本文使用的是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用的是烘托手法。

(五)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的山水画,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奇妙之处。

作业:1.搜集描写西湖的古诗文。2.试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

【板书设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标题:“破阵子”为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本词题目。本词是辛弃疾寄予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壮词”,那么这首词又有何特点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先自由朗读,把不理解的字词结合下文注释解决。

【明确】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朗读发音、节奏、情感等的体现情况。

2.老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划分节奏、停顿符号。

【明确】根据学生易读错的地方,教师范读,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让学生能够把握正确读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学生齐声朗读,老师进行点评。

【明确】根据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词,通过多次反复诵读能够为下文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4.结合注释疏通词意,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明确】结合文意,能够体会到作者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感。

(三)深入研读

1.本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同桌间互相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明确】上片通过沙场点兵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将士昂扬的斗志。包括酒后挑灯看剑、号角声起、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军营奏乐等壮观的场面。【板书: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

下片通过想象,表现主人公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结句“可怜白发生”写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板书: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

2.如何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词?请独立思考并踊跃发言。

【明确】“壮”。【板书:壮】

3.作者通过梦境描写驰骋沙场的场面,这里用到什么表现手法?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明确】本词通过梦境回顾了他当年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从中又添加了想象;结句“可怜白发生”写理想不能实现,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板书:虚实结合】

4.读完全词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自由发言。

【明确】有想要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但又有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

(四)巩固提高

PPT展示辛弃疾作此首词的背景,学生自主阅读并自由发言说出感受,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辛弃疾的认识,更深层次地体会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即陈同甫)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词人写下这首壮烈的词寄送给友人陈亮。

(五)小结作业

小结: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了解到词人辛弃疾的报国宏愿及其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这也是这一“壮词”的特点。下面再齐读一遍全词,再次感受语言特点。

作业:饱含情感背诵诗词;搜集辛弃疾其它诗词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它们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区别,下节课一起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在线表单提交
更多
您的姓名 *
电话 *
咨询科目 *
备注内容
按钮

在线留言

281 人已预约

关注微信公众号

在线刷题


培训课程

常见问题

售后服务

周一到周日9:00-18:00

技术支持: 风科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